-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
- 定南客家童帽的历史渊源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是江西赣州定南县客家儿童逢年过节必戴的吉祥童帽,是当地客家人表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独特的穿戴文化形式,更是充分展示家族富贵、外婆精巧手艺的吉祥物。吉祥童帽丰富多彩,有“虎头帽、莲花帽、半堂铃帽、全堂铃帽”等20多种,帽上的每个图案都积聚“吉祥”内涵,而“定南客家吉祥童帽制作技艺”却以制作复杂而著称,传承至今已450多年历史,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枝独秀。
-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制作技艺”相当复杂,绣工精细、针法多样、形式独特,其制作大体可简分以下步骤技艺:1、首先根据童帽尺寸大小,用红纸剪出相关“吉祥”图案的技艺2、煮制糯米浆贴粘布壳技艺,晾干;2、将4-5层棉布粘成约1.5毫米厚红、黑两面的布壳技艺、晾干;3、将布壳画剪成花帽各部分的裁剪技艺;4、在每个部分黑色布面贴上事先准备的红色“吉祥”剪纸图案技艺;5、绣花技艺,需用红、黄、蓝、绿、白等五色真丝线将“吉祥”剪纸图案绣好;6、按顺序将各部分连接修饰后,才算基本完成一顶简单“定南客家吉祥童帽”。7、“铃帽”分半堂铃帽和全堂铃帽两种,“半堂铃帽”就是在吉祥花帽的基础上安制部分白银打制的吉祥银饰,相比“全堂铃帽”的银器要少些,谓之 “半堂铃帽”。而“全堂铃帽” 则是在吉祥花帽基础上每个重要部位都必须安有白银打制的吉祥银饰,如:伯公银像、八仙银像、蝙蝠银链吊铃、梅花锭、吉字银牌、银链吊角铃等,且一个都不能少,谓之全堂铃帽。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 源于南宋中原“虎头帽”,兴于赣、粤、闽客家区域,该制作技艺在定南客家已传承450多年,其明析的脉络具有中原汉服饰文化的历史传承研究价值。而定南客家童帽上的“吉祥”文化理念、剪纸图案、银饰制品、刺绣针法技、表现形式等内容与技艺,则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及重要的科学教化价值、社会实用价值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传承价值。由此,2016年,“定南客家吉祥童帽制作技艺” 被列“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的工艺特征
历史的教训、家族的兴衰,让客家人充分意识到吉祥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激发了他们对吉祥文化的追求。为家族丁财两旺、富贵如意,客家母亲无论生活再困难,都要把所有的爱心、吉祥文化着重表现在儿女头上。由此,形成了“定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制作技艺”独特的客家社会民俗特征。
.定南客家一直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繁衍后代,操持家务、农活的传统规则。由此,“定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制作技艺”产生的客家社会孝道与吉祥文化特征。
.客家母亲利用黑色底布为基调,采用红黄兰白绿等真丝线,黑白反差大、色彩对比艳丽,具有装饰美感。由此,“定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本身具有客家艺术特征。 [
综合以上三点,“定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制作技艺”自然形成了广泛的客家社会传承性特征
- 定南客家吉祥童帽的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缪月秀,女,汉族,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制作技艺江西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缪月秀于1939年6月出生,赣州市定南县人。其前两代以“吉祥童帽、肚兜”为生活来源,在长辈熏陶下,缪月秀7、8岁跟母亲黄桂英学习“客家童帽制作”,1972年随夫进城,在县城圩日集市从事 “定南客家童帽”制品销售。缪月秀的“定南客家童帽制作技艺”具有形式多样、绣工复杂、针法精细、吉祥纹样独特等特点,并师承有序、授徒多为家族传承,在当地客家社会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保护措施
2015年来,为发扬客家儿童吉祥花帽制作技艺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江西赣州定南县加大了对客家花帽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学员言传身教,已连续多年举办培训班,培养客家花帽爱好者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