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庆阳市级非遗文化——巧儿肚兜·庆阳香包儿童特色服饰

  • 浪漫稚拙的巧儿肚兜
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

五毒裹肚
裹肚,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初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初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
“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亲注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有些地方肚兜图案多用蛤蟆,成为女+娲氏后代子孙的护身符,同时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

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又祖妣楚国郑夫人有先左丞遗衣一箧,袴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月则紫地皂绣。祖妣云:‘当时士大夫皆然也。’”《元典章·工部三·役使》:“祗候不系只孙裹肚。”
有花纹装饰的阔腰巾,又名围肚看带。《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适来郡王在轿里看见令爱身上系着一条绣裹肚。”
兜肚,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延寿丹》:“捣为泥丸作弹子大,黄丹为衣,纸带子盛此4药一丸,缝合著脐中,上用裹肚系定。”《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那问的人揭开长衣,霸出那兜罗锦红裹肚来。”《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金孝了一日挑了油担出门,2中途因里急,走上茅厕大解,拾得一个布裹肚,内有一包银子,约莫有三十两。”
肚兜,古称兜肚,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上面用布带系在脖无头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 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袖服等别名。

  • 五毒肚兜图片展示
小猫图案的五毒肚兜
小猫图案的五毒肚兜
螃蟹形状的五毒肚兜
  • 百香囊中韵味长——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展示

庆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璀璨光辉,也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庆阳香包这一民间工艺瑰宝。庆阳香包,不仅是甘肃庆阳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品种分类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

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以祛邪恶。

胸挂型:胸挂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盼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

背负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绣具有毒汁的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包左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头戴形庆阳香包
————-头戴型—————–
肩膀形庆阳香包
—————肩膀型—————
胸挂型庆阳香包
—————–胸挂型————-
背负型庆阳香包
——————–背负型—————————–
脚蹬型庆阳香包
———————-脚蹬型—————————-

工艺要求

以纯手工传统工艺构思花样、抿背子、剪片、粘贴、绣花、做配里子、填充、撒药香、锁边、吊带打穗10道工艺程序进行加工制作。

三、针法及绣法要求

1.常用针法:有齐针、辩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缠针、藏针、织针等40多种。

(1)藏针类:是一种将针线藏起来、使整个香包看不见针线的绣法。

(2)绣平面类:以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等针法来绣平面的绣法。

(3)掺色和色类:是指在一个颜色的绣面里掺入另一个颜色以形成颜色过渡的绣法。

(4)绣点和线条类:以很细的线迹形成点子,常用于点缀花蕊等纹样的绣法。

(5)缠绕针类:是一种针线相绕、结环成绣的绣法。

(6)锦纹针类:是指模仿织锦的纹样和纱线肌理来表现花型的一种绣法。

(7)拴针类:是用来固结绣线的针法。

(8)钉线类:是指使用较粗的绣线在布面上盘出图案,再另外用细线使用短平针将其垂直固定的绣法。

2.常用绣法:有铺绣、箔绣、堆绣、雕绣、织绣、缀绣、贴绣、挑花、盘金、钉绣等10大类。

(1)鳞甲绣法类:是绣鳞、羽类的针法。

(2)拴针类:是用来固结绣线的针法。

(3)补绣类:是把已绣好的绣片缝缀在底布上的一种绣法。

(4)锦纹针类:是指模仿织锦的纹样和纱线肌理来表现花型的一种绣法。

各种针法要根据画面要求应物施针,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香包图样

传统庆阳香包图样大致分为:

天地阴阳图样———日为阳、月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如古代官服上绣海水朝阳图案,象征百姓企盼国君清明,官员清廉。富贵吉祥图——一生吉祥富贵是人们朴素的愿望。如香包中的大吉图,只绣一只大公鸡,寓意大吉,还有香包由四个在心形状的包上面绣上四季花,中间一个贯钱,寓四季发财之意。多福多寿图样。如“福禄寿”香包,绣蝙蝠代表福、鹿寓意禄、再绣寿字,象征富贵长寿之意。又如庆阳香包中,绣一龟上站一只羊或一龟上站一匹马,名曰“羊千岁”、“马千岁”,既有富贵之意,又有长寿之意。

爱情繁衍图样———“鱼儿钻莲”、“凤凰戏牡丹”等香包中龙凤、牡丹、莲花、鱼儿等寓意爱情。绣一只喜鹊站梅花枝头,象征喜上眉梢。又如香包“老鼠啃葡萄”等中绣鼠、葡萄、葫芦都寓意多子。

庆阳香包的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香包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还有其内在的香。根据不同的装饰需要,香包里装填的香料亦不同,香型有具有催眠作用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沁人心脾的玫瑰香等。不同香型的香包可以做成香包枕头、汽车挂件,及各种式样的情人信物等。 [5]

工艺特色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

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五毒肚兜展示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地方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中国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出土时仍图案如新,色泽艳丽,所以被称为“千岁香包”。

据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中国的著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在当地渐成习俗,草药被称为“香草”,而药袋变成为“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明香包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装饰了。

汉代,《礼记》里说道:“男女未冠笄者……衿缨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包又演化为香囊和荷包两种,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香包则为男士专用。当时的香囊和荷包与现代香包又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已发展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代,香包已发展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香包发展到近代,多是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的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的。近二十几年来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