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古镇“国潮旅游”成了人们的出行新选择从穿汉服游古镇到“一袭战国袍,带火一座城”,再到不断升温的“文博热”等,“国潮旅游”为何成了人们的出行新选择?
- “生活仪式”的回归。近年来,“仪式感”一词时常被人提起,从寻常生活到盛大节日,适度的仪式感能使平淡变丰富,增添生活志趣、塑造共同记忆,让这一天区别于其他日子、让这一刻不同于其他时刻。而古人恰恰是十分注重仪式感的,沐浴焚香、折柳送别、抚琴赏菊等文雅细节不可计数。今人在将层层叠叠的古代华服穿至身上时,在沉浸式体验那时的技艺与习俗时,或许也能切身感受到“仪式”的意义,从而于古人的生活中获得一些启示与智慧。
- “传统血脉”的觉醒。汉服之美、国潮之潮链接古与今、传统与现代,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最厚重的支撑,再点缀以当下的创新与设计,便能进一步唤醒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意趣。这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民族情感的共鸣。比如,在西安古城感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度,在杭州南宋御街“回望”宋时的市井繁华……即便外来的潮流、新兴的潮流日新又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与认同依然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 进古镇“国潮旅游”成了人们的出行新选择“精神空间”的追寻。旅游,不仅能提供“看得见”的美丽风景,也能予人“看不见”的精神滋养。如今,置身现代生活,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愈发清晰,中式旅游、国潮旅游的兴起,恰恰能让我们跳脱出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生活空间,从物理空间的“切换”过渡到精神空间的“喘息”。比如,钻进一条老街巷,在一砖一瓦间感受时光流速的放缓;穿着古人服饰、体验古人生活,暂时忘却现实的焦虑与烦恼……于奔波赶路的间隙寻觅一抹悠然的乐趣,让心灵得到抚慰与栖息。
- 进古镇乘着这股“国潮风”,为旅游市场引流当前“新中式”旅游持续升温,如何乘着这股“国潮风”,为旅游市场进一步引流?
“文化味”更浓一些。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紧跟潮流,推出的非遗市集、国风演出、民俗体验等吸睛新玩法纷纷亮相各大景区,成为吸引游客、激发出行意愿的流量密码,游客也从“看景”到“入景”,提升了参与感和主体性。但也应看到,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打出了“文化牌”,但层次尚浅、挖掘度不够,“诗”与“远方”的结合仍不够深。若是要带给游客以崭新的、深度的体验,还需在“文化”这个要素上持续做文章,使之真正成为激发文旅市场活力的动能。
“烟火气”更旺一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纵观近年“霸榜”热搜的旅游目的地,不难发现,有烟火气的旅行显然更受欢迎。如果说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是旅游目的地的“形状”,那烟火气则是吸引人的“神韵”。比如,去凌晨三点仍人山人海的“夜长沙”,我们感受何为国泰民安;到了游埠古镇,浓郁的“早茶氛围”又能轻松拿捏年轻人。中国疆域广大,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各地民俗风情是最大的“资源库”,结合当地特色,打捞出最独特的“烟火气”,方能把流量变成“留量”。
- 进古镇乘着这股“国潮风”,为旅游市场引流
- “附加值”更多一些。随着“国潮旅游”的兴起,旅游消费的新选项也在接连涌现,对景区景点来说,这也是新机遇所在。比如,突破传统旅游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景区建设、景观营造来获取收益的模式,打造逛国潮街区、体验汉服妆造、购买国潮文创、打卡新中式民宿等全链条消费场景,丰富文旅消费体验,提高经济附加值,将文化亮点真正变成经济热点。
- 文有脉,行必远。“国潮旅游”可以再跨出几步,不再只是游览古建古镇、参与非遗技艺等“老一套”模式,而是推陈出新的风尚“潮”、文化“潮”,而对于这样注重体验感与互动感的出行新体验,相信人们早已翘首以盼。